放学接娃,我正踮着脚在人群里找孩子时,听见了旁边两位妈妈的对话:
“……真是愁死我了!就昨晚,涵涵写数学作业,那道题说什么‘一农夫养鸡和兔子同住一笼,数脑袋35个,数脚丫子94只’,好家伙,光‘同笼’俩字就卡壳六七分钟。
平时加减法算得挺溜,但放到应用题里去,就连题都读不利索了。我在旁边干着急,血压蹭蹭往上飙,你说这叫啥事儿啊!”
“跟我儿子一模一样。题读不懂,让我给他读。当时也没多想,就给他读了。可是现在一遇到生字就问我,一不给他读,他就说不会。一直帮他读吧,依赖性太强,难以自主学习。不给他读吧,他又搞不懂题……”
这事说白了,就是孩子的肚子里没有货,字词量不够。在小学做校长的堂叔,就再三嘱咐我,要从小帮娃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。
说真的,娃没上学前,没什么感觉,上学后才发现,阅读量少的孩子,真的很难跟得上节奏。
读没读书,读了多少书,虽说短时间看不出变化,但一个从不碰书的娃,跟一个手不离书的孩子,不用等小升初,就三两年的功夫,学习上那差距,就像跟春笋冒尖儿似的,挡都挡不住。
一:脑子转得快VS 容易卡壳
读书多的娃,脑子都比较活络。为什么呢?
因为娃阅读时,他的小脑瓜至少需要联动9个脑区(如管看字、听音、理解、想象、记事这些区域)才能读懂书中的内容。
也就是说,阅读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,深化神经网络。
脑科学家洪兰说过,人的智商与脑神经连接的密度是成正比的。
孩子每天反复读,大量读,神经网络就像修路一样每天都在扩建,脑回路变得四通八达,当他遇见新东西,大脑信使“嗖”一下就能找到路,脑子能不快吗?
比如,老师讲个新知识点,哪怕带上几个小弯儿,他能听得明白;题目换件“马甲”穿,他也能很快认出来。
总之,思维活跃的孩子,抓核心抓本质,那叫一个快准狠,思路基本不带卡壳的。
不怎么阅读的娃呢?学习新知识,就跟走夜路没带灯——两眼一抹黑。
老师讲个新词,他得愣半天;数学应用题设置一两个“小陷阱”,直接举手投降,“这啥意思呀,不懂,做不了。” 他倒是想“举一反三”,可是脑子里没“存货”,连那个“一”都找不着,怎么“反三”?
二:说话写作文,词儿多会变通VS 词穷干瞪眼
痴迷阅读的孩子,一张嘴那叫一个溜,好词好句跟小仓库似的,随用随取。
写作文描述“高兴”,人家能写出花来:“一蹦三尺高”、“心里像揣了只欢快的小鸟”、“嘴角咧到耳朵根”……
读书少的娃呢?那真是茶壶里煮饺子——有货倒不出。
心里明明有想法,一张嘴就是,“嗯…那个……就是……真好!”
写作文更是抓耳挠腮半小时,才憋出三行字,还都是“今天,妈妈带我去公园玩,我很开心”。
其实,孩子有很多感受,只是脑子里的词儿太少了,表达不出来。
现在一年级就开始写“看图写话”了,这比我们小时候整整提前了两年。不让他多读一些书,后面的路,真不好走。
三:做题点子多 VS一根筋撞
两个孩子做同样的数学题,“小美有15本故事书,她借给好朋友玲玲4本,过生日时又收到表哥送的3本新书,现在小美一共有多少本书?”
对于从小博览群书的孩子而言,抓关键词,理解情节逻辑,是他读故事养成的本能。题目里的这点“小弯”,根本不是障碍。
他几乎不用在“理解题意”上费劲,脑子直接就能转到计算上,“15-4=11,11+3=14,搞定!” 整个过程又快又稳,解题对他来说是清晰、有把握的挑战。
思维绵密如他,偶尔卡壳了,人家会立马换思路:先画个图试试……真解决不了,请教别人,而且听一遍就能过,下次碰到类似的题,就能触类旁通。
可很少碰书的孩子,卡壳就卡在那些看似平常的字词上。
“借给”、“又收到”、“现在有”这些词,对于小书虫来说,就犹如呼吸一样自然。
对他而言,却像一团缠在一起的毛线,理不清头绪。理解题意这道坎儿,把他死死拦在了数学的大门外面,都还没开始“算”,已经心生畏惧,烦躁不安。
而且思维太“直”,容易一条道走到黑,撞了南墙也不回头。
题不会做?那就反复算,同一个法子试十遍,结果越做越烦躁,最后直接自暴自弃,“我不会!我讨厌数学!”
许多家长都抱怨,孩子平时应付作业就够呛了,根本没有时间读课外书。快放暑假了,我觉得可以每天给娃留出一些时间读书。不需要多复杂,三招就够用:
1.娃迷啥就找啥书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习惯还没养成之前,先挑孩子喜欢的书。
喜欢奥特曼?找奥特曼打怪兽的漫画故事。喜欢小公主?挑点不一样的公主历险记。爱挖土机?工程车绘本、工地故事安排上……
周末抽空带他去趟书店或图书馆,让他自己挑两本,爱挑啥挑啥,我们只管付钱。先让他觉着“书=好玩儿”,才能慢慢把他拎进门。
2.每天雷打不动看半小时
经常一夜修整,早上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,这时让娃读一侧小故事、童谣,更容易进到脑子里。不用多,10-15分钟就够。
午后小憩时,让他自个儿翻翻喜欢的图画书、漫画书,不带任务,纯放松,爱看几页看几页。
睡前关电视、关手机,全家安静下来。娃小的,搂着轻声读;娃大的,自己窝在被窝里默读。灯光调暗点,氛围整温馨点儿。睡前半小时,是记忆固定的黄金时间,此时读15-20分钟,效果特别好。
3.当个“八卦”小伙伴
读完别问“中心思想是什么”。像唠嗑那样跟他聊一聊,轻松一点,别当考官。比如:
跟他聊情节,看他读懂了没有,“刚才那小狐狸,为什么要骗乌鸦啊?”
让他猜剧情,动脑筋,“你猜大灰狼最后吃到小猪没?要是你,你怎么对付大灰狼?”
联系生活跟他聊学新的词儿,“哈哈,‘蹑手蹑脚’这词真形象,你晚上偷吃零食,是不是也这样?”
要知道,聊得开心,孩子才乐意跟你分享书里的那点事,才会越聊越想看。
最后美妈想说的是,书是孩子看世界的望远镜。读得多的孩子,站得高,望得远,前头的路自然越走越宽,越走越亮堂。
金领速配-低息配资平台-线下配资-在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