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大量人口,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破坏。战争通常被视为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之间的对抗,但实际情况中,各国外交关系不断调整,尤其是德国的策略转变显著影响了进程。
一战后,战胜国通过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施加严格限制,建立新秩序。德国学者卡尔
·
豪斯霍费尔分析本国地缘位置,提出四个主要国家主导各自区域的概念。他认为美国、德国、苏联、日本能实现资源独立并扩展影响,形成四个大区。豪斯霍费尔建议德国与苏联合作,联合对抗英法,同时借助日本力量限制美国在太平洋的行动。这样,欧洲和非洲归德国控制,东欧和部分亚洲归苏联,东亚及周边归日本,美洲归美国。
展开剩余82%这种构想基于一战后美苏日崛起和德国地位提升的背景。魏玛时期,外长施特雷泽曼参考此理论,处理外交事务。他通过谈判化解鲁尔地区占领问题,获得美苏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援助,推动德国恢复。
施特雷泽曼时期,德国与美国合作调整赔款计划,与苏联签订友好协议,并加入国际联盟。这些举措改善了德国的国际环境。然而,
1929
年经济危机打击全球,德国社会动荡。民众不满凡尔赛体系和政府政策,纳粹党利用情绪,通过选举获权。
希特勒早年尝试暴力行动,如啤酒馆事件,但失败入狱。在狱中,他反思并撰写著作,还接触豪斯霍费尔,通过赫斯引荐。希特勒虽尊称豪斯霍费尔,但两人观点分歧大。出狱后,希特勒转向合法途径,
1933
年成为总理,后兼任元首,实现政权转变。
希特勒的外交理念以种族优越和扩张为基础,借用轴心和空间概念,但修改内涵。他视英国为潜在盟友,希望联合对抗苏联,同时要求英国放弃印度控制,此想法未获响应。希特勒计划吞并德语区,控制东欧国家,与意日结盟,孤立美苏法。受豪斯霍费尔影响,他调整对日本的负面看法。
希特勒低估美苏实力,认为德国可同时应对。战前,英法对德国采取让步政策,源于自身衰弱和对德国的复杂态度。德国宣传强化希特勒形象,英法不愿见德国转向苏联或引发冲突。苏联也希望德国先与西方对抗。
1934
年,德国与波兰签订不侵犯协议,影响东欧并削弱波法关系。随后与意日结盟,名义上针对苏联。
1935
年,德国公开空军并恢复征兵,与英国签订海军协议。
1936
年,进军莱茵区,未遇抵抗。
1938
年,合并奥地利,获民众支持。慕尼黑会议中,英法同意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。
捷克事件后,东欧国家警觉。德国吞并捷克残部,波兰参与分割却成下一个目标。
1939
年,德国入侵波兰,英法宣战,西线出现静止状态。德国与英法关系破裂,意日疏远德国,东欧国家观望,德国陷入孤立。
英国承诺保护波兰等国,却无意中推动意苏接近德国。希特勒转而与苏联合作,签订不侵犯条约,瓜分波兰,避免两线作战。苏德合作改变格局,美英担忧,日本困惑。
1940
年,德国击败西欧国家,法国投降。意日加入三国同盟,条约删除反苏条款,为苏联留空间。苏日签订中立协议。大陆集团初步形成,包括多个国家加入,旨在对抗英国、孤立美国。但苏德未正式同盟。
各国误判苏德关系稳定。希特勒不愿苏联与盟国亲近,影响德国地位。空袭英国失败后,提出和解被拒。
1940
年,莫洛托夫访德,谈判结盟,苏联提出条件。希特勒拒绝,转而入侵苏联,发动巴巴罗萨计划。
此举颠覆格局,英国获益,美国轻松。日本袭击美国,扩大战争。德军初期推进,后陷入苏联抵抗。斯大林格勒和北非失败后,盟国离散。
1945
年,苏军进入柏林,德国崩溃。
魏玛时期外交为德国复兴奠基,希特勒利用让步政策扩张,但其策略基于狭隘观点,导致苏德冲突,重陷多线作战,德国最终失败。
发布于:上海市金领速配-低息配资平台-线下配资-在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