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万象历史特约作者:凌空子】
2003年2月11日,中国相声界的一代宗师马三立与世长辞。这位被业内尊为无人不宗马的泰斗,用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相声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在当下德云社等新兴相声势力蓬勃发展的时代,许多老观众仍念念不忘马三立那种含蓄隽永、耐人寻味的表演风格。
1914年10月1日,马三立降生在北京一个曲艺世家。幼时的他耳濡目染,三岁随家人迁居天津后,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开始学艺。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功,七岁时已能登台献艺。1929年,十五岁的马三立初中毕业后毅然辍学,拜在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门下,正式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。
展开剩余78%(马三立与刘文亨、侯宝林、杨少华珍贵合影)
马三立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初入行时,他每天要赶三场演出,常常饥寒交迫。但正是凭借这股韧劲,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:台风稳健从容,包袱含蓄内敛,代表作《夸住宅》《开粥厂》《吃元宵》等无不彰显其深厚的艺术造诣。1947年,三十三岁的马三立终于登上天津大观园剧场——这个当时曲艺人心中的艺术圣殿,标志着他正式跻身名家之列。
新中国成立后,马三立迎来了艺术生涯的第一个春天。1952年,他主动请缨参加赴朝慰问团,在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战士演出。回国后加入天津市曲艺团,月薪两百余元,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优渥的待遇。他满怀激情投入创作,新作《买猴》一经电台播出,马大哈立即风靡全国。1956年,他先后为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表演,成为其艺术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时刻。
然而好景不长,1959年的一场政治风暴将四十五岁的马三立打入人生谷底。他被莫名其妙地划为右派,直到1979年平反时才得知,自己竟是为了凑足指标而被充数的牺牲品。这二十年里,他被迫放下心爱的相声事业,辗转于各种劳动改造中。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,他仍坚持每天教导儿子练习贯口,保持着对相声艺术的赤诚之心。
(1989年3月,七十五岁高龄的马三立在天津街头义务执勤的感人画面)
平反后的马三立已年近古稀,却迸发出惊人的创作活力。他不仅将《西江月》《文章会》等经典作品重新搬上舞台,更开创性地创作了《逗你玩》《家传秘方》等脍炙人口的单口相声。1985年央视春晚的失利经历让他选择回归剧场,他说:我不是什么大师,就是个爱相声的老艺人。
2001年12月8日,八十七岁的马三立在天津举行告别演出,中国曲艺界名流齐聚一堂,共同致敬这位艺术大师。2003年2月11日,八十九岁的马三立安详离世,按照穆斯林传统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葬礼。
马三立的艺术人生就像他最擅长的单口小段,看似平淡却韵味悠长。天津市民投票选出的海河名人雕像中,他以最高票数当选,这正印证了人民艺术家在群众心中的分量。他的相声没有华丽的炫技,却能让听众在会心一笑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,这正是马派相声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领速配-低息配资平台-线下配资-在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